查看原文
其他

杜宛鸿 :这个14岁孩子成长的主旋律,竟然是选择和体验

杜宛鸿 星教师 2021-12-23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区域论坛预约免费观看



我先从一个故事讲起,我为老人举办了一场个人音乐会。你可能会感到疑惑,一个中学生折腾什么音乐会?好好学习,取得高分不才是本分吗?解答疑惑之前,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人公就是我,这是我初中毕业典礼上演奏二胡的视频。



说起学二胡,对于一名00后的中学生而言似乎有点儿远。身边没有朋友学,学校因缺少老师兴趣班不好开,或许只能偶尔在街头路边碰到。我曾经问爸爸:“如果再没有人传承,这一传统乐器会不会失传了呢?”初三那年,我决定做一个二胡的传承人,爸爸大力支持,四处寻找二胡老师,最终找到了一个民间艺人,我学二胡的心愿得以实现。

 


可是这和开音乐会有什么关系呢?那就不得不提到回老家过年的习俗了。爸妈每年都会带我回老家看望老人。我发现渐渐老去的亲人们生活很单调,他们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到晚上八点多钟睡觉,子女们打电话的问候才是他们最大的乐事。唯一的娱乐节目是每周日晚上地方戏豫剧栏目——《梨园春》,民族乐器二胡、唢呐似乎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调味料。



我能为老人们做些什么呢?我会弹钢琴,后来又自学了陶笛,加上正在学的二胡,足以办一场小型的音乐会了!就这样,为老人办一场个人音乐会的想法逐渐成型。从邀请函的制作,到每一个节目的彩排,还有整个场地的安排都需要我一个人完成。一个月的课余时间,我把所有需要协助的外部内容全部敲定。

 

电子邀请函,纸质节目单,场内布置,茶点小吃等等。为确保民族乐器在音乐会上的精彩呈现,我就专注练习二胡,并且全部换成老人们熟悉的歌曲。终于,在2019年大年初一,“杜宛鸿爱的致意音乐会”在县城一所小学如期举办。

 


到场的全都是曾经照顾过我,帮助过我的老一辈。他们听着二胡、陶笛奏出的熟悉乐曲,老人们的目光中闪现着光芒,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笑容,这也许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参加音乐会吧。

 

或许举办音乐会占用了我的学习时间,或许活动组织还不完美,但是给老人们办一次专场音乐会,不仅仅是让他们听到有一个中学生演奏的国粹音乐,更重要的是为晚年的老人创造了一道从未看到过的风景。

 

我因为老人们的高兴而高兴!这次活动让我体验到了自我成长的价值与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感觉,更让我找到了通往社会担当与责任的那条幸福桥。

 

14岁的我,已经举办了两场个人音乐会。从小父母告诉我,学习钢琴不是为了考级,不是为了比赛,不是为了表演,就是弹给有需要的人听,就是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选择与体验始终是我成长的主旋律。



父母教会我选择 


我的父母都是教育人,他们从事基础教育。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独到理解,给了我独立思考和选择的空间。从小开始每一次生日时,他们不会直接送给我生日礼物,而是让我自己选择。

 


比如说在两个芭比娃娃中间挑一个,或者是在迪士尼门票和电影票中选择,也有可能是在自行车和溜冰鞋中选择一种。就这样,每次生日礼物的挑选,还有日常生活中随时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选择加在一起,让我知道了所有的事情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

 

到后来上六年级时,看到身边的同学每天都拿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刷题,我就不禁思考:难道我的人生就只有高考这一条独木桥吗?难道我们的未来就只能由分数来决定吗?那段时间,我的日记都是关于教育的思考:如果我是教育局局长,我会怎么做?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单单的练习,考试?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个既适合现状又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那个时候我对于我的人生规划就是上大学,考公务员,当教育局长。可是空有其表又怎么行呢?于是我又开始教育类书籍的阅读。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到《帕夫雷什中学》以及《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还买了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放在床头供着。思考与阅读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将来要从事教育,有了为中国的教育做点事的冲动,这种冲动开启了我的教育探索之旅。




创办“语言优化社区”

 

针对当今社会人们不注意沟通交流带来的同学、同事、家庭等矛盾,我在思考:用什么办法能让更多人掌握交流技巧,通过改善交流方法,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我和我的两位同学以“语言优化社区”为主题设计系列活动,先是组织一场三百余人的大型公益演讲活动。我们自己邀请嘉宾,联系场地,通知听众,设计控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控制好时间,确保无误。

 

在我们和演讲嘉宾的配合下,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内容有趣化。两个小时的时间每位听众都积极参与,纷纷表示很受启发,今后会注意交流沟通的方法。接着,我和同伴又开通了旨在帮助人们更好的沟通与交流的的微信公众号,原名为“言值Top”,现更名为“三个沙雕高中生的日常”,让这项服务社区活动成了一个持续发展的项目。

 

撰写文章和定时更新也让我学到了不少沟通的技巧,同时也锻炼了我时间管理和事务安排的能力。这些活动的影响力、参与人数都还有限,支持到的人也并不多。但是这一体验让我明白了:任何社会问题看似离我们很遥远,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只要我们从自己开始行动,就会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当更多更多的人都行动起来,都去为改变而行动时,一个新的局面就会出现。



走进澳洲PLC课堂

 

初二结束后,我报名参加澳大利亚语言学院举办的夏令营。在PLC(Presbyterian Ladies College),我和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学习一个月,亲身感受到不一样的教育体系下的学校课程。

 

大量的自习课,需要学生自己安排规划时间。自由的上课氛围也让我印象颇深,每一节课80%的知识点都是在同学互动讨论后产生的。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展示,有人负责记录大家的想法和思考,还有一个leader负责组织所有的讨论。

 

和不同肤色的同龄人坐在同一间教室里探究学习,体验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感受另一种教育模式下的课堂和校园带给我的异样体验。学生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生活,你可以摸鱼,也可以弯道超车。

 

课堂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探寻获取知识的路径,而不是拼命学习很多的知识。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对未来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能力是时间规划能力,如何在众多的deadline压迫之下完成每一份优秀的论文是学生的一堂必修课。



做个义工教师
 

你体验过中学生当老师的感觉吗?新冠疫情期间,有两个月的时间我自己安排在家里自学雅思。我想到每天利用半天时间回到母校担任实习英语老师——做义工。还记得第一次面对同学做自我介绍后,我的整个脸都是发烫的,当时我想:“原来当老师是这种感觉。”

 

开始批改作业时,看到他们的错误,我会觉得很不可思议,有学生连hello都拼不对;我发现老师在场和不在场的时候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两个月里,我试着改变上课方式,带着他们分组合作学习。下课后和他们一起商量怎样才能记住单词。最后同学们很不舍我的离开,几个原来连一句正确的英语句子都写不出来的同学也不再害怕写作文了。

 

体验当义工老师,让我从一无所知的新手变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小老师。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能走近他们,愿意听他们说,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帮他们一把。我用一个中学生的视角看课堂,知道了小学生最需要的是老师恰当的,看得见的支持。

 

就像《给老师的建议》中的第一条建议一样,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个性化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我从留意身边的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到思考教育,阅读教育书籍;再到走进异国课堂,体验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对教育由思考变成热爱,由热爱变得敬畏,我直接的感受到了教育者的责任!我想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我坚信教育的样子一定会改变,变得让学生喜欢课堂,学会学习。

 

我坚信,未来的教育,学生一定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再是独木桥。学生就不会成为流水线产品,沦为千篇一律的工具人,而一定是百花齐放,各自美丽。


杜宛鸿

广东碧桂园学校 高二



注:本文是杜宛鸿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整理




学生论坛

告诉你我的学习,告诉你我的世界


学生论坛主持人山东歌尔教育集团总校长赵桂霞这样开场:“教育的所有目的都在孩子,起点在孩子,终点也在孩子。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聚焦未来,未来又属于孩子,所以我们为孩子提供倾诉他们声音的舞台,就显得特别有价值和意义。在面对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和技术用于生活的时代里,他们怎么定义自己的教育,定义自己的青春,又如何对教育工作者有什么样的期待呢?让我们今天也走进12个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同学,听听来自他们的心声。”



- 学习过程是怎么越来越有趣的?

   王安仁(北京史家小学 四年级)


游戏想要取得胜利,必须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反复尝试。王安仁告诉我们,如果用正确的方式体验、设计,学习可能也会像游戏一样有趣。


一次,他和爸爸妈妈共同决定开启“家庭思维课堂”,于是在一次次如“蛛网谜题”“中国加油”的题目中,他感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乐趣。


- “核桃”说疫情:我眼中的世界

    刘钰严(重庆谢家湾小学 五年级)


当疫情来临,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有什么不一样呢?刘钰严为我们分享了三个故事。


一本书:《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提到所有的事情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一副眼镜:疫情之下,有为中国祈祷的国家,也有将五星红旗擅自改成了病毒样子的国家,因为偏见,同样的事物面前,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想法会完全不同。那么有色眼镜可否取下来呢?


一次经历:疫情线上上课的经历让她知道,语言可以让我们交流,让我们团结,也可以让我们分离,让我们彼此仇恨。


- 声临奇境,和我的胆怯说再见

   季禹朋(张家港实验小学 四年级)


为了克服胆怯,他很小就开始学习朗诵,他用故事讲述了自己如何刚开始紧张不自信,都不敢举手的状态,逐渐胜任,而且能够朗诵中汲取生命力量的过程。



- 12岁的间隔年

   白羽梵


当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让人感觉喘不过来气的时候,白羽梵选择了间隔年,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阅读、公众号写作、画画,忙碌中更找到了自己。


- 我是如何做到自主学习的?

   周霜凝(成都金牛实验中学 初三)


打架,沉迷网游和言情小说,撒谎,不学无术,不守规则……在普通人眼中的学渣,最终逆袭成为自律上进的尖子生,这其中的原因,她自己总结到:一是自主学习,二是妈妈给予的力量。


她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工具:1.列时间、事物表;2.学会利用电子产品学习;3.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 留意身边的人,力所能及的事——从一场老人音乐会说起

   杜宛鸿(广东碧桂园学校 高二)


每年回老家,杜宛鸿发现老去的亲人生活很单调,于是为他们开了音乐会,从想法到落地事无巨细来做。这样的经历,得益于父母从小给她的选择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所有的事情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于是当身边同学都在刷题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思考——未来是不是只有分数?如果我是教育局长,我会怎么做?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她阅读教育,对教育愈发感兴趣,并通过语言优化社区、做义工教师。渐渐,对教育由思考变成热爱,由热爱变得敬畏。


- 飞舞在剑尖上的青春

   郑德钦(巴蜀常春藤学校)


体育运动,永远能给人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郑德钦就为我们讲述了一次击剑比赛中他是如何体验到“不留余力,坚持到底”的真正意义。


- 用代码语言,改变世界

   余铁琳(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 高三)


一个女生为什么要去当“码农”?当发现代码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当发现身边编程班她总是唯一的女生,余铁琳发起编程公益夏令营,帮助更多女生走进编程的世界。她说,“科技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载体,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无数种,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去发现,去感知自己身边的问题,有一颗想要创造改变的心,去学习 拓展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解决问题的钥匙。”



- 永远理性,永远浪漫

    单佳璐(北京大学 大一)


一次模拟联合国的活动经历,在单佳璐心中留下一颗考古学的种子。在愈发将考古作为自己理想的时候,她力所能及的去为这个理想做准备:撰写研究论文、参加暑期课堂,最终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到北京大学。这个逐梦过程本身印证了两个词——理性与浪漫。


- 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去经历

    赵熠(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大一)


从在网络发布第一个视频广受欢迎开始,赵熠逐渐成为所谓的“网红”。但除了第一桶金和赞美,消息爆炸和负面评论也让她一度失去平衡,但最后爸爸的六个字一直给她力量:随缘、善用、无助。


- 学霸的大脑从来不只是成绩

    钟超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大一)


学霸的世界好像,最容易被关注的就是他们的成绩,然而,成绩背后,是多维度的感知和习惯性思考,他们善于构建学习体系的工具,具有环境适应、人格、认知等层面上的韧性。


- 带上一颗好奇的心,探索世界,探索内心

    李湉(华盛顿大学 大四)


像许多人一样,从孩童时代开始,李湉就是一个非常爱问问题的孩子,好奇心一直是她探索世界的驱动力。于世界,当着迷于生命科学后,她领略到了每个生命的结构和运作方式都如巧夺天工,好奇驱动她找到专业的无限兴趣。于内心,好奇心让她在辅修芭蕾舞的同时,通过舞蹈解刨学等让她更加热爱芭蕾这种极为优雅又充满动感的艺术。




今日会议流程安排



xingjiaoshi@dett.cn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线上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